🤷🏻‍♂甚麼是焦慮症?何謂焦慮?

焦慮是與生俱來的正常情緒反應,每個人也會感到焦慮。當我們要面對測驗/考試、認識新朋友、作小組匯報、接觸害怕的昆蟲/動物等;又或者是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如遇溺、火災等,我們都會感到焦慮。 恰當的焦慮與焦慮症有何分別? 恰當的焦慮: 保障我們的人身安全,成為我們生活、學習的動機。當危機消失,焦慮的感覺亦會下降 焦慮症:儘管危機已過,然而持續處於擔心的狀態。過份的焦慮會為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包括在學習、社交、與家人溝通等幾方面 如何判斷我是否有焦慮症? 當你長期處於擔心的狀態,儘管危機已退,焦慮的感覺持續不降,並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學業或社交活動,你可能患上焦慮症,建議你尋求專業協助 參考資料:醫院管理局

Read More

強迫症 負面思維的惡性循環

強迫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患者經常受強迫思維所困擾,在生活中反覆出現強迫思想及/或行為。這些強迫思想和行為的範圍很廣泛,由不停洗手到不停蒐集不需要的東西,甚至一些關於宗教、性或者暴力的衝動等等。患者知道這樣沒有必要,但卻不能擺脫這些思想和行為,所消耗的時間可能愈來愈長,對患者及其家人造成情緒上的困擾,以致經濟上的損失。 什麼是強迫症? 強迫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每五十個人之中,約有一個在一生中某些時候會患上強迫症。男女的發病率相等。很多兒童都有輕微的「強迫」行為,例如很仔細地擺放他們的玩具或避免踏在行人道的縫隙上,這些行為常常隨著他們長大而消失。成年的強迫症常常在青年時或廿歲出頭時開始,而男性普遍比女性早發病。病徵可以隨著時間而增減,但患者常常在患病多年後才去求助。 主要病徵? 強迫症有三個主要的部分:強迫思想、強迫行為和伴隨的緊張情緒。 強迫思想是指一些不斷重複的思想。患者雖然知道這些思想是多餘的、不理性的,但卻阻止不了這些思想的出現,並覺得非常厭惡。常見的強迫思想有反覆思索、懷疑和「儀式」,例如無休止地跟自己爭論做不做一些事情,懷疑你的車子曾輾過行人或沒有鎖好門窗、或者要不斷確定一些事物有沒有跟著絕對正確的程序或擺放在平衡或正確的位置。有些患者會在腦海中不斷浮現一些纏繞的思想或影像,例如一些令人不愉快,震驚或褻瀆的單字、短句或押韻句;或擔心做出一些和你的性格完全不符的暴力或色情行為。患者雖然知道這些想法並不合理,但就是感覺不能擺脫這些思想。最初強迫思想的清晰度或真確性可能因人而異,但隨著病情更深,患者可能會因為這些思想變得愈來愈困擾,甚至無法應付日常的生活,並造成其他人的誤解。 有些強迫症患者可能有強迫行為。有些是純粹感到必須去做某些行為而進行這些「儀式」,有些則因為希望減少強迫思想帶來的緊張,或想像可以阻止一些不幸的事情發生而進行強迫行為。常見的強迫行為包括逃避、檢查、蒐集、固定的程序(例如經常洗手、很慢和很小心地做事)、安慰(重複要求別人告訴你每件事都很妥當)和「糾正」強迫思想(例如透過數數、重重複複地說一個特別的字、離開房間前要接觸某件東西若干次,以「中和」、清除那些使你困擾或不快的思想或影像)。這樣做要用很多時間,以致患者很久才能外出或做一些有用的事情,甚至引起一些其他身體的問題(例如經常洗手會導致皮膚發炎)。 伴隨這些強迫思想和行為,強迫症患者通常亦會感到緊張、焦慮、害怕、內疚、厭惡或抑鬱。 重複的行為就是強迫行為? 儘管有些人的行為也經常重複,但不是所有重複行為就是強迫行為,例如當你學習一樣新技能而重複練習,又或者一些宗教儀式,所以要判斷一個行為是否強迫行為,通常取決於它的形式及其合理性。我們有時會用「強迫」和「纏繞性」來形容一些賭錢、喝酒、服用藥物或運動過量的人。不過,這些行為是令人愉快的。強迫症患者從不覺得那些強迫行為令人愉快,相反是一些令人不快的負擔或要求。 一般人有時都會有一些強迫的思想或行為,例如相信某些數字是「幸運數字」,做某些重要的事情前要做某些儀式,但通常都不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其他類型的精神問題,如身體變型症、疑病症、拔毛癖、妥瑞氏症,他們的患者可能都有一些重複的擔心或行為,但卻跟強迫症有不同的成因。強迫性人格障礙的患者雖然他們亦有強迫思想和行為,但他們並不覺得不合理,甚至樂於從事這些行為。另外,有些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會好像患上強迫症,原因是他們喜歡事物不改變,和喜歡重複地做某些事來減少焦慮。而有些抑鬱症或者其他焦慮症患者都有可能出現強迫思想和行為,但不是他們的主要病徵。 什麼因素導致強迫症? 研究顯示強迫症的成因和心理、生理和生活環境是息息相關的。 心理方面,有些人的性格極注意細節、有條理和有特別高的道德和責任標準,這些特質正常來說是有用的,但當變得極端時,便會變為強迫症。 生理方面,強迫症有時是因為基因的變異而遺傳的,有時家族中數人都會患上此症,尤其是那些在兒童期或青少年期就出現徵狀的患者。研究亦顯示患者腦內一種名叫血清素的化學物質失去了平衡,而血清素的作用是調節緊張。一些腦部區域的發展問題,又或者細菌感染 (如A型鏈球菌感染) 都可能引起強迫症的徵狀。 環境方面,三個個案中約有一個是由有壓力的事件引起病發。 參考資料:醫院管理局

Read More

創傷後壓力症 – 經歷巨大事件後的焦慮症

創傷後壓力症是一種焦慮症,這病症發生於一個人經歷過巨大的威脅性或災難性的事件,例如天災、嚴重的意外、目睹別人慘死,或親歷暴力罪案。主要的病徵是事件的回憶不斷地闖入腦海,迴避易使人聯想到創傷的情景,神經過敏的表現 (例如容易受驚嚇、難以入睡)。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都能有效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大部份病人經治療後最終都能康復。 徵狀 創傷後壓力症是一種焦慮症,這病症發生於一個人經歷過巨大的威脅性或災難性的事件,例如天災、嚴重的意外、目睹別人慘死,或親歷暴力罪案。由事件發生到病徵出現,可以長達數星期至數月的時間,但很少會超過六個月。而病徵會持續超過一個月。 創傷後壓力症的病徵主要在三方面。 患者不能阻止自己從夢境或突然闖入腦海的記憶中,再次經歷創傷的情景。這是最主要的病徵。這些記憶可以被一些文字、物件或環境所挑起。這些闖入的傷痛記憶通常只是短暫性的,而患者知道這是一種回憶。但有時,患者會經歷「閃回」(flashback),令患者感到重回到事發現場。關於創傷事件的惡夢亦很常見。 神經過敏的徵狀包括容易受驚嚇、感到緊張、難以入睡。與闖入的傷痛記憶不同,這些徵狀是持續的,令患者感到持續受壓及憤怒。患者會難以入睡,害怕創傷事件會在夢境出現。 逃避行為是另一種核心病徵。患者會避開所有那些可能會令他回憶起創傷事件的事物,例如在嚴重交通意外後,患者會害怕駕駛或甚至不敢坐車。有些患者會否認以前的創傷事件引起現在的心理問題,他會感情麻木、對事物失去興趣、遠離朋友、孤立自己。有些患者可能會失去對創傷事件的記憶。 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都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心理治療方面,認知行為治療尤其有效。透過讓患者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再次面對創傷事件,它能幫助患者面對及控制恐懼感。這亦幫助患者重新審視創傷事件的內容,以消除內疚及擔憂。藥物治療方面,一種調節腦內「血清素」的藥物 (SSRI),已證明對壓力後創傷症有療效。 不少患者會利用酒精或其它藥物去舒緩睡眠問題。所以,任何相關的藥物及酒精濫用問題應妥善處理。 轉載自:醫院管理局

Read More

焦慮症 – 緊張,害怕,心跳加速

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當做事或作決定遇上壓力時,我們會感到精神繃緊、緊張或者害怕。對焦慮症的個案而言,他們面臨的不只是心理受到影響,身體也可能產生不適,甚至症狀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包含工作表現、學校成績,或者是人際關係,而且持續反覆很長一段時。 焦慮症的成因是什麼? 在人的大腦中,處理壓力反應是由兩個重要部位負責,杏仁核和海馬迴。杏仁核主要處理害怕和威脅的情緒,而海馬迴則與記憶有關。 當人受到壓力時,壓力產生的害怕與威脅感受,會刺激杏仁核,而海馬迴會負責將這個記憶儲存起來。當杏仁核和海馬迴接受到這類刺激後,就會在全身產生心跳加速、呼吸加速、血壓上升、肌肉緊繃等反應。 焦慮症的成因有: 經歷或目睹傷害 疾病造成的壓力 壓力的累積 個性 其他心理疾病 遺傳 藥物和酒精 轉載自:medpartner

Read More

過度活躍症 – 常見的行為障礙症狀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英文簡稱 ADHD) 是一種頗為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症狀。患者通常會出現活動量過多,衝動和不專心等行為問題。ADHD 在學童年齡的發病率為5-9%,而本港學童的發病率與國際數字相若。患者多數為男性。 病徵 活動量過多 在座位經常扭動身體,手腳經常擺動,無法安坐。  經常離開座位。  在不適當的時候,經常亂跑或爬高爬低。  經常不能保持安靜。 「冇時停」,好像「開著摩打」似的。 說話過多。 衝動 經常按捺不住打擾別人對話及遊戲。  問題還沒有問完之前已搶答。  不能耐心排隊輪候。  不能忍讓。 注意力不足 不能貫徹地執行指示。  別人對他說話好像沒有聽見。  難於在課堂上,做家課時集中精神,需要很長的時間做功課。  不喜歡或逃避需要思考、需要專注力而又較安靜沉悶的工作。  經常忽略細節,經常有不小心的錯誤。  組織力不足,做事欠條理。  經常遺失物件、書本、工作的必需品。  經常忘記日常中的活動與細節。 成因 至今科學家仍未能確立此病病發原因。有科學研究指出ADHD的病童腦部的體積比正常的孩子少3-5%,其中以腦額葉及腦顳葉最為明顯。而腦額葉就正是控制專注力及衝動抑制的地方。研究亦指出病童腦內的多巴胺(一種大腦傳遞物質)系統有異常。 參考資料:醫院管理局

Read More

思覺失調 – 奪去了患者心智的控制權

思覺失調是一種腦部疾病。腦內不同區域的腦神經功能失調,產生出思想和感知錯亂,並由此引申出語言和行為的異常及情緒的顯著轉變。總人口中約有百分之一的人會患上這種疾病,多數患者病發於二十至三十歲。 什麼因素導致? 猶由如糖尿病及癌症等複雜的疾病,「個人腦部先天的脆弱性」與「外在環境壓力」之間相互作用,促成了思覺失調的發生。 家族遺傳是造成「腦部先天的脆弱性」的最主要成因。「思覺失調」的遺傳與血型的遺傳不同;血型的遺傳只涉及單一基因,「思覺失調」的遺傳則關乎眾多的基因。我們當中不少人,雖然其父母並沒有任何思覺失調的徵狀,但仍然可能從其父母中,隨機抽樣地繼承了一些可引致思覺失調的基因,可是數目甚少,不足以發病。所以,即使我和我的伴侶雙方均沒有思覺失調,我們的子女仍有百分之一的患病風險。若雙親都患病,其患病的機率是百分之三十,換言之還有百分之七十的機會倖免。 雖然如此,思覺失調並不完全是由遺傳所致。一對長相完全一樣的孿生兒,若其中一人患病,另一人患上思覺失調的機會為百分之五十,這非百分之一百,即意味著促成病發的原因,不單是遺傳因素,還有外在環境壓力的影響。 生活中各種令人傷心及精神耗損的事,例如童年時受虐待、成長期經歷失戀、受學業、工作及家庭負擔等,造成「精神壓力」。若一個人基於遺傳因素,腦部先天上有「思覺失調」的傾向,當面對外來精神壓力,腦袋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時,思覺失調即告發生。除了精神壓力之外,外在環境壓力亦可來自因濫用藥物(如服用大麻) 對大腦的毒性。 有什麼主要病徵? 陽性病徵 妄想 幻覺 言行錯亂 陰性病徵 情感遲鈍 缺乏積極性 思想異常貧乏 腦細胞功能障礙如何引致上述的病徵? 腦部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科學家至今對它仍未有充份的認識,因此亦未能完全理解腦部功能障礙如何引起每一種思覺失調的病徵。目前我們較為清楚的是腦內化學物質「多巴胺」的異常狀況,引致腦部功能障礙所造成的「陽性病徵」。 「多巴胺」是腦部的重要化學物質,其中一個作用是促成我們對於外界事物產生動機,並了解這些事物對自己的重要性。我們的腦部每天會釋出適量的「多巴胺」,這樣我們才會在遇到周遭各種客觀事物時,有能力去正確判斷這些事物對於自己有沒有重要性。例如,我見到一名男子持刀向著自己,腦中「多巴胺」的作用令我們知道他的行動是與自己有關聯,正確地了解他準備傷害自己。這合理想法是根據外在環境實況而產生的。 可是,若「多巴胺」過量及不恰當地釋出,就會使人不能正確地了解外界客觀事物,錯誤地認定一些外界事物對自己有巨大的重要性。例如,這個人雖沒有犯法,但他會相信街上每一個巡邏的警察,都是為了搜捕他而走在街上,這想法便成了一個「妄想」。大腦中「多巴胺」過量釋出,使他失去了理性推論的能力,錯誤了解外界事物對自己的關聯,即使毫無客觀證據,亦深信不疑,使他整天都不敢外出,以免「被捕」。這是由腦部過量的「多巴胺」活動而產生之不合理想法。 參考資料:醫院管理局

Read More

憂鬱症 – 另人悲傷的情感疾患

憂鬱症,也叫抑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會導致人們感到悲傷、對事物失去興趣,而且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憂鬱症和單純的憂鬱不同,憂鬱是每個人都會經歷過的情緒,多數人不會持續處於難過的狀態中,但憂鬱症會影響人們的感受、思考,以及行為,產生各種心理以及身體上的問題,同時影響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 憂鬱症有什麼症狀? 憂鬱症可能出現的症狀很多,包含心理上的症狀、生理上的症狀,以及社交上的症狀。不過…….. 並不是有以下的症狀,就代表你得了憂鬱症 心理症狀 持續地感到情緒低落或難過 感到沒有希望和無助 沒有自信心 感覺想哭 覺得自責、有罪惡感 對他人感到易怒或難以忍受 對事物沒有興趣、沒有動力 難以對事情做決定 在生活中無法找到有趣的事 感到焦慮或擔心 有自殺或者是自殘的意念 生理症狀 走路或說話比平常更遲緩 食慾降低或體重增加(但有時會相反) 便秘 無法解釋的疼痛,常見頭痛或者是背痛 沒有精神 缺乏性慾 月經失調 睡眠障礙(有些人會是失眠,有些人會很想睡) 社交症狀 工作無法正常表現 避免和朋友聯絡或參與社交 對原本的興趣和嗜好無感 和家人相處感到困難 如果你符合越多的症狀、持續兩個禮拜以上,而且也影響到你的工作與生活時,就有可能是憂鬱症的影響,這時就應該要向專業的醫療人員求助。 為什麼會得到憂鬱症? 目前對於導致憂鬱症的原因,還沒有被完全釐清,生理上的因素,和社會上的因素可能都會造成影響。以下我們介紹一些生理上可能的因素。 生理結構的影響:在影像學上可能發現憂鬱症患者大腦的結構上發生一些改變,但目前這些改變的影響還不太確定。 腦部的化學物質:腦中有許多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與人的快樂有關、多巴胺與人專注與衝動有關,如果這些化學物質失去平衡時,就可能導致憂鬱症。 賀爾蒙的影響:賀爾蒙的變化與憂鬱有關,許多產後的婦女會感到憂鬱,甚至導致產後憂鬱症。有些甲狀腺低下的患者也會心情低落,更年期前後的婦女也比較容易發生憂鬱。 遺傳與基因:憂鬱症有遺傳的傾向,另外醫療人員也在研究特定基因對憂鬱症的影響。 但其實多數的憂鬱症患者,通常都可以發現同時發現生理上或社會上的因素,例如有家族遺傳,再加上近期的創傷事件影響。以下說明常見的危險因子,以及容易觸發憂鬱症的原因。 憂鬱症的危險因子與觸發因子 人格因素:缺乏自信心、過度依賴、悲觀、對自我要求過於嚴格 傷害或壓力事件:遭受虐待或性侵害、失去摯愛的人、感情困擾、失業或經濟問題 家族因素:家族中有憂鬱症、躁鬱症,或者是酒精、藥物濫用、自殺…等問題。 少數性傾向或性認同:在男女同志、變性人…等族群,若是處於被壓迫、不認同的社會氛圍下,有較高的憂鬱症機率。 有其他精神疾病病史:例如焦慮症、暴食症,或者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濫用酒精或藥物 嚴重的慢性疾病:例如癌症、中風、慢性疼痛或心臟病 參考資料:medpartner

Read More

🥹躁鬱症 – 一個兩極擺盪的情感疾患

鬱症是個常見的精神困擾,躁鬱症個案會出現情緒高昂的「躁期」,也可能伴隨情緒低落的「鬱期」,在兩極擺盪的症狀也被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躁鬱症的正式學名是雙相情緒障礙症。雙相是指病人的情緒會在「躁」以及「鬱」的這兩個狀態中擺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