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個充滿科技變革的年份,AI Agent(人工智慧代理)正以驚人的速度從學術理論轉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從被《經濟學人》譽為2025年最大的科技突破之一,到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和Google執行長Sundar Pichai的公開論述,AI Agent已成為科技界最受矚目的焦點。究竟,這股被譽為「代理人元年」的浪潮,將如何重塑我們的生活與工作?
AI Agent是什麼?開啟自主智能的新定義
簡單來說,AI Agent是一種能夠自主運作、無需人類即時介入的人工智慧系統。當人類下達指令(prompt)後,AI Agent不僅能感知周遭環境、解讀指令,更能進一步拆解複雜任務,制定行動計畫並執行。更重要的是,在任務完成後,它還能分析執行過程中的資訊,從中學習並調整行為模式,以優化未來的表現。台灣普遍將其翻譯為「AI代理」或「AI代理人」,中國大陸則稱之為「AI智能體」,兩者都強調了其內建的智慧以及代表人類行動的角色。無論是面向消費者(2C)的產品服務,還是聚焦企業(2B)的解決方案,AI Agent的應用正逐漸滲透各個領域。
AI Agent的核心能力:規劃、記憶與工具運用
前OpenAI研究科學家Lilian Weng在其發表的文章中,為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的自主代理系統(Autonomous Agents)勾勒出核心能力架構。她指出,AI Agent應具備規劃能力、記憶力以及工具運用的能力。這三大能力使其能夠處理更廣泛的通用型問題,遠超過去僅限於特定領域的人工智慧。
- 規劃能力:AI Agent能夠像人類一樣制定步驟、拆解任務為子目標,並有效追蹤進度。這得益於「思維鏈」(Chain of Thoughts)與「思維樹」(Tree of Thoughts)等技術的應用。
- 記憶力:藉由ReAct、Reflexion等反思機制與「事後反思鏈」(Chain of Hindsight)等架構,AI Agent能回顧、評估自身行動,從實際經驗中學習,避免重複錯誤並提升表現。
- 工具運用:AI Agent能調用外部工具,例如網路搜尋、檔案檢索,甚至模擬人類操作電腦的介面(GUI)。OpenAI在2025年推出的開發工具,就包含升級的Response API,以及內建搜尋網路、尋找檔案和電腦使用等功能,讓AI Agent能真正「為你完成事情」。
此外,鏈奇國際創辦人何建幟補充了AI Agent應具備的感知、思考與行動三大基本能力。感知環境變化、透過思考制定計畫,再透過行動將計畫付諸實現,這構成AI Agent完整運作框架。聯發科技人工智慧暨數據工程處副處長楊建洲則強調了AI Agent的個人化、主動性、互動適應性、自主學習以及任務管理等特性,認為能完整做到任務管理的AI助理,才符合理想中AI Agent的定義,讓人們可以「Fire and Forget」,真正解放認知資源。
AI Agent為何興起?LLM的躍進是關鍵
AI Agent概念並非新事物,但其近期的大放異彩,關鍵在於大型語言模型(LLM)的長足進步。其中,記憶力的顯著提升是促使LLM從單純對話進化為AI Agent的重要因素。GPT-3.5的上下文長度僅數千(k)等級,GPT-4提升至萬(10k)等級,而近期如Claude 3、Gemini 1.5 Pro已暴漲至百萬(M)等級,甚至有研究論文達到千萬(10M)等級。更長的上下文意味著LLM能參考更多範例,進而提升其拆解任務和規劃技巧的準確性。同時,AI Agent的反思能力(能從做中學)以及工具調用能力,讓LLM從單純的思想家,躍升為能夠採取行動的執行者。正如DeepLearning.AI工程經理陳奎翰所言:「當LLM接上網頁搜尋或者其他API等工具,將產生兩大變化,第一是讓LLM補充知識截止點(cutoff)以後的新資訊,第二則是讓它有辦法利用特別格式的文字信號連結外界。」
AI Agent vs. AI Model:從知識到行動的飛躍
AI Model(模型)與AI Agent之間存在根本差異。模型主要基於訓練資料中的知識,且以單次查詢回應為主,難以記憶先前對話脈絡。而AI Agent則能利用外部工具擴展知識、管理多輪對話歷史,並且能夠調用工具與使用ReAct等推理框架。這意味著AI Agent不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能真正理解任務並採取行動。
>
AI Agent擅長解決什麼問題?
AI Agent的出現,對於解決「非結構化問題」(unstructured problem)具有獨特優勢。不同於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擅長處理固定模式的結構化任務,AI Agent的強項在於處理需求不明確、或任務具有不確定性的情況。例如,在旅宿業,客人遇到的問題往往不是標準化的結構化問題,但又受限於一定範圍,這正是AI Agent可以派上用場的時機。同時,AI Agent也能協助企業處理需要高度推理和動態規劃的任務,例如客戶服務、財務帳務處理、採購詢價,甚至規劃個人旅遊行程、訂餐訂票等。
Concrete Insight 1:
根據《經濟學人》2024年底的預期,AI Agent的發展至少面臨三大挑戰:因推理導致的成本推升、在現實世界產生後果時牽涉到的信任問題,以及執行任務所需資料遠少於對話資料。這表明,AI Agent的潛在效益與實際落地之間,仍存在顯著的落差。
Concrete Insight 2:
Parcha的研究指出,如果AI Agent執行一個由10個任務組成的工作流程,每個任務的錯誤率為10%,那麼整個工作流程的複合錯誤率將高達65%。這凸顯了AI Agent在多任務協作時的不可預測性和潛在的錯誤累加效應,是企業導入時必須嚴肅考量的風險。
Concrete Insight 3:
聯發科技副處長楊建洲提出,在AGI(通用人工智慧)來臨前,企業更傾向於使用預先定義好的「AI代理工作流程」(Agentic Workflow)。這代表AI Agent在執行任務時,雖然具備GenAI的能力進行決策,但會被限制在一個預設的流程框架內,以確保行動的可控性和預測性,而非完全自由發想。
AI Agent的應用場景與挑戰
AI Agent的應用範圍廣泛,可分為面向企業(2B)和面向消費者(2C)。在2B領域,客服是目前最成熟的應用,AI Agent可作為客服人員的後盾,或直接與客戶互動。在2C領域,最令人期待的應用莫過於將AI Agent整合進手機,類似《鋼鐵人》中的Jarvis,提供個人化的助理服務。Apple Intelligence和Google Project Astra即是此方向的代表。儘管AI Pin的失敗給了我們警示,但未來搭載更智慧AI Agent的手機,將會是消費者爭相採購的重點。
>
然而,AI Agent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其不可預測性是最大的痛點。AI Agent的推理能力雖然強大,但也可能導致行動難以預料,進而產生錯誤。當AI Agent直接面對客戶時,一次的錯誤就可能嚴重損害品牌聲譽。此外,AI Agent在數位世界中的行動障礙也值得關注。例如,電商平台可能不願開放API給購物Agent,以保留真人消費者的衝動購物行為。這也促使了「Agentic Workflow」的發展,透過預先定義的流程,讓AI Agent在可控範圍內發揮其自主能力。
AI Agentic Workflow:讓AI Agent有章可循
「AI代理工作流程」(AI Agentic Workflow)一詞,強調的是AI系統在執行任務時,是否具備類似Agent的規劃、使用工具和迭代改進的能力。它描繪了AI Agent接受人類指派工作後,如何透過一系列步驟來完成任務的過程。這與其核心能力息息相關,例如拆解指令、規劃路徑、調用外部工具,以及從執行結果中學習。這種流程設計,不僅有助於提升AI Agent的效率,更能確保其行動在一定的規範和可預期性之內。
AI Agent的未來:泡沫還是創新?
AI Agent目前仍處於發展初期,距離大規模落地尚有一段路要走。儘管OpenAI、Google等科技巨頭紛紛加強其產品的Agent功能,但規劃與推理能力的不足,仍是短期內的瓶頸。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預計,AI Agent的全面應用仍需等待核心能力的顯著突破。
然而,好消息是,AI Agent在某些迭代性工作流程上已展現出實際效果,例如醫療診斷和法律文件審核。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也預言,未來AI將從一次性互動(one-shot)轉變為多次互動(multi-shot)的基於推理的系統,能夠像人類一樣自行規劃、多步推理,並用於代理應用。我們將會看到AI Agent與人互動、彼此互動的那一天來臨,它們將如同公司的員工一樣,成為我們工作與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包括顧問AI、專業AI和通才AI。
立即行動,掌握AI Agent未來趨勢
AI Agent的發展勢不可擋,它將深刻改變我們與科技互動的方式,並為各行各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現在正是您深入了解並準備迎接這場變革的最佳時機。加入我們,一起探索AI Agent的無限可能!
立即加入🚀🔥Mentalok 慢得樂 Vibe-Coding & Tech Startup創業課程官方頻道,取得更多即時AI,創業及Funding資訊。




